當前位置: 桐城新聞網 > > 專題 > 弘揚“六尺巷”精神 優(yōu)化基層治理
善用“新時代六尺巷工作法”
文昌街道:“和諧拆違”破解城鄉(xiāng)社區(qū)治理“第一難”
時間:2024-12-04
來源:桐城市融媒體中心
圖為文昌街道“拆違拆舊、清雜治亂”專項整治行動現場。
從執(zhí)法部門要求拆,到村民主動拆;曾是拆違中的“釘子戶”,今日擔當鄉(xiāng)村共建的“急先鋒”……這是桐城市文昌街道拆違工作中出現的喜人變化。街道和村(居)干部善用“新時代六尺巷工作法”,有效破解了當前城鄉(xiāng)社區(qū)治理的“第一難”,讓“和諧拆違”由愿景變成了現實。
文昌街道地處老城區(qū)的中心地帶,少數居民“圈占”公共用地違法違規(guī)搭建現象突出,桐黃路、桐潛路兩側的違建鋼構棚、落地廣告、無功能建筑等反復回潮,嚴重影響市容村貌。今年,該街道啟動“拆違拆舊、清雜治亂”專項整治行動,成立拆違拆舊工作領導小組,制定工作實施方案和應急預案,落圖落點將拆違任務細化到每一個村(居),實行“街道干部包片到組、村(居)干部包干到戶”,采取“自拆為主、助拆為輔”的方式,引導群眾主動拆違拆舊,共建美麗家園。
在專項整治行動中,文昌街道組織精干力量,摸排轄區(qū)內危舊房屋、違建點、違建面積、違建戶等情況,逐一造冊登記,確保不錯拆、不漏拆,切實維護群眾的合法權益;街道、村(居)干部上門入戶,送達限期拆除違建通知書,與群眾面對面交流,宣傳違建的危害和拆違拆舊的重要意義,解讀人居環(huán)境整治政策,講活“六尺巷典故”,引導群眾學先賢、踐“禮讓”,最大限度爭取群眾支持;堅持公平、公正抓拆違,一把尺子量到底,杜絕“拆小不拆大、拆軟不拆硬、拆明不拆暗”等現象;發(fā)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村(居)黨員干部帶頭自拆,為群眾作出表率;根據違建戶的需求,對接助拆公司,協助拆除搬運,最大限度降低違建戶的經濟損失,讓主動拆的舒心,讓被動拆的服氣。
在石河村,一位七十多歲老人因腿腳不便獨居在桐潛路邊違建房屋內,兒孫均在外地,老人得知自家“小屋”要拆,情緒相當激動。該街道執(zhí)法人員與村干部運用“新時代六尺巷工作法”,既說理,又講法,解除老人的心結;及時對接其家人,為老人協調宜居場所,幫助老人解除后顧之憂,快速搬離。這一拆違難題迎刃而解。
“我投了十幾萬建起來,說拆就拆了?”拆違觸及到違建戶的切身利益,導致工作推進難度大。官橋村楊女士家房屋涉及違建且面積較大,街道執(zhí)法人員、村兩委干部多次上門協調,楊女士都不愿拆除。為推進拆違工作,村兩委干部打聽并聯系到楊女士的親戚,讓這位親戚幫忙“做工作”,最終,楊女士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全力配合拆違。
以人為本、和諧拆違,文昌街道還以“群眾斷是非”模式,組織已拆戶、未拆戶在所在村民組開展“治違治亂怎么干”的大討論,讓已拆戶現場講“先讓”、講守法,爭取更多未拆戶的支持,合力推進“和諧拆違”。
真情為民,誠心服務,文昌街道“拆違拆舊、清雜治亂”專項整治行動按下了“加速鍵”、取得了新成效。在該街道干群的共同努力下,桐黃路、桐潛路沿線拆違工作實現了零糾紛、零上訪、零事故、零強拆、零出警、零補償的“六零”目標,累計拆違320余戶,拆違面積達1.8萬平方米,城鄉(xiāng)面貌煥然一新,人居環(huán)境有效改善。 (陶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