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桐城新聞網(wǎng) >
> 社會民生
【禮贊偉大祖國?共建幸福文都】桐樅路的變遷
時間:2024-09-23
來源:桐城市融媒體中心
龍年春節(jié)的天氣特別給力
,風剛剛好,陽光和煦
,我就像一只候鳥穿梭于市區(qū)至孔城老家之間
。正月初三,依舊跟往常一樣
,騎個電瓶車從老家回城
,不知怎么的突然想沿著老桐樅路走走。
新的桐樅路將老的桐樅路攔腰截斷
,腰斬的老桐樅路門庭冷落車馬稀
。道路兩邊阡陌縱橫,樓房林立,路旁的莊子叫中倉
,
村莊里的年味正濃。過去,這條路是繁華的
,熱鬧的
,也是桐城通往樅陽的必經(jīng)之路。小時候
,從父親工作的城關(guān)回老家
,車子到了中倉轉(zhuǎn)拐的地方,就能遠遠看到躍進
,然后立即站起來跟開車的師傅說:“我在躍進19公里碑下車”
,因為那里是我的家。過
中倉村莊
,我看見家家戶戶門前都停放著一臺轎車
,這在過去想都不敢想的。關(guān)于中倉地名的來歷
,到現(xiàn)在我也沒有細細地去考究一番
。
穿過中倉村莊,前面就是廟公
。我的小學語文老師姚正凱就住在這個村莊里,他與我母親是同事
,可惜已經(jīng)故去多年
。即便老師不在了,我也還能清晰的記得他的模樣
,中等個子
,頭發(fā)稀少,為人熱情
,尤其對我非常照顧
。記得我跟母親還去過他家里。那個時候老師到學校騎一輛加重的黑色自行車
,拎著一個包
。廟公過去有一所小學叫廟公小學,母親曾執(zhí)教于此
。小學旁邊還有個沙場
。與廟公搭界的地方是樅陽縣麒麟鎮(zhèn)的九楓,我二姨娘家在那里
,我曾騎自行車去過
。路邊的兩口水塘依稀還留有點回憶,那也是我對廟公最后的印象。
繼續(xù)騎行就到了孔城的新倉
。說起新倉
,就不得不提及新倉大坡,那個時候
,年齡小
,個子又矮,如果騎自行車到孔城
,這個坡簡直要命
,每到坡邊都要下來,根本騎不上去
。如果下雪
,坡上還打滑。多少年沒有經(jīng)過這里了
,坡還在
,但坡度降了不少。騎行多遠
,忍不住還回頭朝坡上望上一眼
。爬過這坡的人,都老了
,或者早就不在了
。新倉有座交公糧的糧站,每到交公糧的時候
,糧站門口被一輛輛手扶拖拉機
、板車和人群擠滿了,如今它已不存在
。大概從上世紀九十年代末
,糧站那種熱鬧非凡的場面就不再有。糧站的倒閉
,宣告一個時代的終結(jié)
,因為生活越來越好,城鎮(zhèn)化進程越來越快
,城鄉(xiāng)差別越來越小
。
糧站邊上有自來水廠,水塔還在
;前面有座新倉大橋
,那是連接南北通途的重要橋梁,現(xiàn)在因為引江濟淮
,已經(jīng)拆除
。回城或者去孔城鎮(zhèn)區(qū),必須要從新大橋上走
。望著河里波光粼粼的水
,心中感慨萬千。
桐城到躍進這條老路
,我走了20多年
,一晃已是半百之人。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
,變化是時代的主旋律
,一步一個腳印,循序漸進
,日新月異
。雖然有了新的桐樅路,但是偶爾走一回老桐樅路
,找找回憶
,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汪向軍)
編輯:王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