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 桐城新聞網(wǎng) > > 文藝
重逢
汪京
時間:2020-10-27
來源:
在此之前,我們姐妹在舅媽家吃飯,已是很久遠的事了。記不清哪年哪天,因為什么事,和誰一起,吃的是什么。
2020年的中秋節(jié)和國慶節(jié)不期而遇。假期長,歡聚多,心情美。舅舅的兒女都在廣州工作,他們早已成家立業(yè)定居大城市了。平時老兩口大多待在廣州帶孫子,這次他們和表姐一起回孔城老家過節(jié)。舅舅家和我老家相隔不遠,步行五分鐘就可到達。在路途中來回奔跑慢慢長大,外婆家總有吃不完的零食,誘惑著我們姐妹幾個饞貓。
舅媽家的屋子很長,是后來延伸加蓋的。門面房連著樓梯道,樓梯道連著客廳,客廳連著飯廳,飯廳連著天井,天井連著廚房,廚房后面是后院,后院后面又是柴房,柴房后面是菜地,真是“庭院深深深幾許”,樓上還有兩層。下午四點多,我們就出發(fā)到舅媽家,準(zhǔn)備幫忙燒飯。“大部隊來了!”還沒到門口,舅舅就在等著我們了,他樂呵呵地喊道。
身臨熟悉的場景,不由想起很多年前,外婆家老房子的鐵大門。那個老房子應(yīng)該是母親出生的地方吧,有個大大的院子,院子里有個長長的花壇,花壇里面種著一排葡萄樹。一到放暑假,我就經(jīng)常在外婆家留宿。那青葡萄酸酸甜甜的味道,一如吃過晚飯后我站在院子里的心情,酸酸澀澀的,不好受。白天在外婆家怎么瘋著玩都行,可一到傍晚,我對著那個上了鎖的鐵大門傷心。原本說好晚上不回家,就和外婆一起睡??傻较﹃栁飨履荷\罩時,我那幼小的心靈就開始眷戀起母親來,想自己的家了,又不好意思說出口。為此,有時會偷偷地在被窩里流眼淚,無聲地啜泣,然后渾渾然一覺睡到天亮。
外婆家最愛做的晚飯就是兩種。一是雞蛋炒飯,不知道舅媽放了多少豬油,吃完碗底都是亮晶晶、白凈凈的;一是肉湯下米面,同樣油膩膩、香噴噴的。買的最多的是小魚小蝦,都是住在河邊的鄉(xiāng)下人用網(wǎng)捕撈的,鮮美可口。外婆經(jīng)常買很多,還送給我們家,改善我們姐妹的伙食。我最愛用魚湯拌飯吃,特別是冬天的早上吃雞蛋炒飯,配上一盤厚實的魚凍佐餐,美味得很。炒的最多的菜是炒肉片,因為她的寶貝大孫子特別喜歡吃,我們也沾了光。以至我們家也是如此,只要表哥來吃飯,母親必少不了這盤菜。炒肉片沒有固定的搭配,但肉是主角,顏色要多樣,辣椒不能少。通常有黑木耳、白地瓜、茭瓜或青菜桿、紅蘿卜和辣椒、黃玉米粒、綠大蒜葉,里脊肉或腰花肉切成薄片,用醬油、醋、黃酒和山粉攪拌均勻。想想就令人垂涎欲滴了,所有的孩子都喜歡吃,這道菜一上桌就搶個精光。那時小孩子多,主廚的舅媽和母親為了每個人都有份,通常會準(zhǔn)備兩盤一模一樣的炒肉片。
舅舅家的新家在馬路邊上,就是今天吃飯的地方。記得上小學(xué)時,我們也搬新家了,新家離學(xué)校較遠,中午就在舅舅家吃飯。我那時人小心大,竟然還要主動帶米算作生活費。其實舅舅家條件挺好,不多我一張嘴,也沒有人對我不好。舅媽是童養(yǎng)媳,十幾歲就嫁給舅舅,就像是外婆的親生女兒。母親在家是最小的,好多家務(wù)活不會做,舅媽經(jīng)常過來幫助洗床單被套。記得二姐也是在外婆家長大的,還生著病,舅媽也不嫌棄,當(dāng)自己的孩子照顧。父親在飯桌上曾贊許舅媽是“三賢”,賢兒媳、賢妻子、賢母親。說話緩緩的、行動慢慢的、性子柔柔的舅媽,已是當(dāng)太婆的人了,四世同堂,福氣滿滿。
走進廚房,舅媽和表姐正忙得不亦樂乎,我們立即加入燒飯的行列。舅媽掌勺,表姐配菜,三姐切菜,我只能打個下手,洗洗菜、洗洗碗。紅燒肥腸、紅燒仔雞、灣丫魚燉豆腐已經(jīng)燒好了,鴨湯也燉好了,其他大部分都是炒菜了。有芹菜炒香干、辣椒炒藕帶、肉沫茄子、山粉圓子燒肉、大蒜炒烏魚片、爆炒河蝦、清炒毛豆,葷素搭配,色香味俱全。我們一邊燒飯,一邊聊天,回憶起過去的時光,笑聲和油滋啦聲混合交響,“人間有味是清歡”。忙到后來,舅媽好像被我們幾個鬧糊涂了,炒好一個菜就問一個“下面怎么炒,接著炒哪個菜”。我興致起來炒了個毛豆,表姐也炒了個拿手菜。
在廚房里,我忍不住用手機拍了盤子里的還沒下鍋的配菜。端上桌的成品我又拍了個全景,還有特別棒的幾張的特寫。其實主婦做飯,也是過程漫漫。做菜,要先確定好菜品,買菜時要目光精準(zhǔn)選好食材,擇菜、洗菜、切菜、配菜要如行云流水,下鍋掌勺要把握好火候。油鹽醬醋要取之有度,鹽多一分則咸、少一分則淡。主婦們得像高超的數(shù)學(xué)家一樣,心中有章法,手上有功夫,素手一揚,恰到好處。常年穿梭于廚房的主婦們實在是堅忍、偉大而高明。
聚會之前我還想,好多年沒在一起聚餐,是不是沒話說會尷尬。到吃飯的時候,大家有說有笑,一邊品嘗著家常菜,一邊聊著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重逢的喜悅,像花朵一樣綻放在每個人的臉上,回憶如縷縷清香浸潤在每個人的心田。雖然外婆和母親已不在人世,我們和舅舅一家也遠隔千里,但親情綿綿不斷。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